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揭牌成立 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
4月1日,华南农业大学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基因中心揭牌成立,双方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协议书,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开展研究生培养和生产技术创新,共同打造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创业型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双方在座谈中深化共识,将以节水抗旱稻为抓手,以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为龙头,充分发挥上海和广州的区位优势,加快要素资源流动,拓展多学科、全方位合作,协同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党委副书记、校长薛红卫出席。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副院长史明,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处处长刘红,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罗利军出席。
座谈中,罗利军就基因中心的基本情况、主要工作、取得成果,和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的定位、总体任务、总体目标、五年目标,以及节水抗旱稻“1522”发展目标的内容作简要汇报。
薛红卫表示,双方有合作的基础,本次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协议的签订,将进一步推动双方战略合作走深走实,他对合作充满信心。今年2月,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在华南农业大学成立,相关配套设施和政策已经或正在落实,双方的全面合作不断深化。对双方未来的合作,薛红卫充满期待,他表示,希望继续得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和基因中心的支持,积极拓展包括农业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协同合作,做实人员交流、平台建设、产教融合等各领域工作。希望双方拓展全方位、全产业链合作,推动上海和广州在长三角和大湾区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蔡友铭就华南农业大学的到访及其对合作的高度重视和长期支持表达感谢。他表示,双方的合作是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重要行动,期待双方合力探索发展新模式。长三角和珠三角遥相呼应,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都市绿色农业背景下,双方的合作将有力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双方发展。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为宗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希望双方强化资源的高效利用,以节水抗旱稻为纽带、以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为抓手拓宽、深化合作。相信双方的合作将取得更多突破,取得更大发展。本次合作增进双方了解,相信在双方的优势加持下,节水抗旱稻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李凤亮表示,本次到访是一次感恩之旅、学习之旅、合作之旅。他向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对华南农业大学工作的支持表达感谢。他指出,本次建设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是继2月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合作之后的具体举措,双方将密切交流,联合推动技术推广。李凤亮对合作寄予深切期望,希望双方能够彼此信任、相互成就、共成大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研究生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通力合作,深入落实关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部署,共建平台、共成大事。在合作中推广创新技术,开拓新领域,探索打造科教融合的新模式。华南农业大学将全力推动各项合作事项落地实施,全力保障和支持与罗利军团队的合作,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基因中心一起实现节水抗旱稻“1522”发展目标,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握在自己人手上。
李凤亮一行诚挚邀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基因中心的同仁参加本年度将要举行的华南农业大学115周年校庆活动,增进双方合作友谊,加深交流。会后,华南农业大学向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赠礼留念。
会前,李凤亮一行参观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展示厅、花卉种源繁育中心、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检验测试中心(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简要了解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重要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情况,并开展座谈交流。
2024年2月,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在华南农业大学揭牌成立,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节水抗旱稻品种选育、种植及推广应用等全产业链,共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人才培养,实现双方的互惠共赢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双碳”绿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华南农业大学校党委组织部(党校办公室)、党政办公室、党委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处、发展规划处、研究生院、农学院、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处、基因中心相关人员出席。
文字:张婧琪
图片:陈茵茵、周佩雯
编辑:张婧琪
审核:周佩雯
参观院科技成果展示厅
参观花卉种源繁育中心
参观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参观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生态环境安全检验测试中心(上海)
参观食用菌研究所
参观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