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资源数据库
手机版
English

节水抗旱稻动态

基因资源造福后代,节水抗旱利国利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聚焦 / WDR / 节水抗旱稻动态 / 正文

节水抗旱稻走向世界

作者:张剑锋,刘灶长 来源: 时间:2020-11-03 10:20:51 浏览次数: A- A+

 

  2020年10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官方网站上报道了节水抗旱稻“旱优73”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加纳等地的试验种植取得良好成效,并指出节水抗旱稻的应用将在当地粮食安全保障、湿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节水抗旱稻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原创科技成果。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科研团队于上世纪末开始关注水稻抗旱的科学问题,并于2010年首次在世界上提出了“节水抗旱稻”的理念,指出“节水抗旱稻”兼具水稻高产优质和旱稻抗旱的特性,采用直播旱管的轻简栽培模式,简单易行,节本增效。经过二十年的不断探索创新,目前中心在水稻抗旱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一系列节水抗旱稻品种相继育成并推广应用。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73”的年推广面积达200万亩左右,2018年被评为“最受喜爱的十大优质稻米品种”(籼稻组)。相关研究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和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农业农村部的支持下,中心制定了“节水抗旱稻术语”、“节水抗旱稻抗旱性鉴定标准”二个行业标准,组织实施了节水抗旱稻全国区试。节水抗稻的产业化发展已在部分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生态保护、节本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是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在节水抗旱稻的发展创新过程中,先后获得过洛克菲勒基金、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的支持,节水抗旱稻在研发创新中充分吸纳国际经验,在示范推广中积极参与国际实践。从2001年到2007年,洛克菲勒基金的两轮滚动支持推动了中心水稻抗旱性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水稻抗旱资源的发掘、抗旱性的分子遗传基础研究以及节水抗旱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2008年以来,中心获得了盖茨基金三轮滚动支持,持续开展水稻抗旱基因的发掘与研究评价、节水抗旱稻新品种的培育与国际推广。在非洲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多哥、乌干达、加纳、安哥拉、尼日利来、坦桑尼亚以及印度等多个国家开展了节水抗旱稻的筛选试验和种植示范,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多年来,中心还通过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节水抗旱稻在东南亚地区的试验试种。2011年,中心与印尼三林万业集团合作推动节水抗旱稻在印尼的试验试种;2013年,中心与天谷生物科技股份公司、云南省农技推广中心合作,将节水抗旱稻引种到缅甸、老挝等地区,参与“替代种植”项目,以解决罂粟替代种植问题,帮助当地农户实现粮食增产;2019年,中心与武汉海稻(国际)农业开发公司合作,在阿联酋迪拜的沙漠上试种耐盐堿节水抗旱稻取得成功。

  基于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对节水抗旱作物品种的需求,以及节水抗旱稻在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优良表现,中心受邀加入了国际杂交稻联盟(HRDC)和直播稻联盟(DSRC),参与了联盟组织的杂交稻多点测试与评估种植试验。2019年,“面向非洲的低碳排放节水抗旱稻的培育和栽培技术”被列为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中国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项目,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中心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非洲区域办、肯尼亚农畜研究机构(KALRO)经济作物研究中心合作,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加纳的7个试验点的多个季节开展了种植试验,海拔高度最高达1000米,节水抗旱稻“旱优73”每公顷产量为4.5吨到9吨,高出对照品种Basmati达10%以上。该项目将继续推进“旱优73”等在当地表现优良的节水抗旱稻通过地方审定,进一步明确适宜的栽种季节、条件及技术,从而使其得到广泛传播,改善当地农民生计、加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作为上海的原创农业科技成果,节水抗旱稻的创新发展还在不断深入,在优质高产和抗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抗病虫、耐盐碱、化肥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加值育种,完善栽培技术体系,其目的一是在水田种植,改变传统种植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二是在旱地种植,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田增值,农民增收,为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更多的贡献。

 
 
分享到:
【打印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