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资源数据库
手机版
English

国家科技进步—等奖

基因资源造福后代,节水抗旱利国利民

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聚焦 / 国家科技进步—等奖 / 正文

崇阳籍科学家罗利军捧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作者:丁伟 来源: 时间:2021-12-03 16:06:54 浏览次数: A- A+

 

  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崇阳籍科学家、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罗利军团队的项目《水稻遗传资源的创制保护和研究利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打破了农业领域在此奖项上连续8年的沉寂。

  罗利军,1961年7月出生于湖北崇阳县沙坪镇堰市村,先后就读沙坪初中、城关中学(县一中)、华中农业大学,目前系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博导,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资源的收集保护、研究评价与创新利用研究,在节水抗旱稻的理论与育种研究上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专题、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上海市重大重点项目。先后主持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或技术发明或科学普及一等奖5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选育节水抗旱稻新品种29个,获授权专利或新品种权76项,发表论文279篇,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二十年间收集、保存23万余份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建成全球最大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库和全国最大的生菜种质资源库。

  作为水稻研究领域的专家,罗利军认为,稻种资源则是水稻科技创新和育种的物质基础。

  早在1986年,工作于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罗利军就开始了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创新与评价利用研究,他高度关注国家水稻种质资源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践上积极开展对水稻资源库位保存体系的研究。

  在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水稻育种工作后,罗利军坚定了建立种质资源库的决心,以保护本地种源、促进品种交流、深入种源利用研究、培育新品种。

  2001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罗利军团队。2002年,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正式成立。

  二十年间,罗利军带领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收集保存种质资源,构建了水稻育种与基础研究的遗传资源平台, 基本解决了我国水稻育种和基础理论研究中遗传资源缺乏问题。建立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一库三系统”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实现了种质资源库全程信息化可追溯管理,安全保存了93科360种23万余份动植物、微生物种质资源,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水稻功能基因资源库和全国最大的生菜种质资源库。使我国水稻遗传资源保存量增加130%以上,成为全球保存量最多的国家。

  从超级稻转变研究方向,结合国情研究节水抗旱稻,被称为“节水抗旱稻之父”

  除了保存资源之外,罗利军团队将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提供给科研单位和企业共享利用,使团队成员育成了71个水稻新品种,其中绥粳18更是成为我国近三年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丰富了我国水稻品种多样性,并为中低产田等农田提供了新选择。

  被称为“节水抗旱稻之父”的罗利军,其实最早研究的是超级稻。 

  1995年,罗利军主持选育第一个水稻品种“协优413”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我国首个三系法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并实现了759公斤的亩产量,超过超级稻一期目标。

  在业界眼里,罗利军团队可以趁着这个成功的机会,向着超级稻的研究方向再攀高峰。然而,1998年,一篇文献让他改变了研究的方向。

  文献写道,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 70%,而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中国是缺水国家,水稻的发展必将受淡水资源的限制。水稻造成的碳排放、面源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罗利军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并从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思考农业发展新方向,决定走节水抗旱稻培育这条艰难却意义深远的创新之路。

  2003年,沪旱 1A 通过专家现场鉴定,为全球首例旱稻不育系;

  2006年,育成的首个杂交节水抗旱稻旱优2号和旱优3号通过上海市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0 年,系统地提出了节水抗旱稻的学术思想与培育策略;

  2014年,《水稻抗旱基因资源挖掘与节水抗旱稻创制》获 2013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6年,主持制订的国家行业标准:《节水抗旱稻术语》和《节水抗旱稻抗旱性鉴定规程》由农业部颁布实施;

  2018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节水抗旱稻全国区域试验;

  2019年,“节水抗旱鉴定中心”获得CMA资质认证……

  节水抗旱稻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了罗利军团队近20年的心血。

  罗利军团队的节水抗旱稻从“提高粮食产量”和“扩大易耕种产田类型”两方面提供了新路径,有助于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

  在产量和米质方面,代表品种“旱优73”目前是长三角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年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籼稻)中获得金奖。在高产田,节水抗旱稻可以节水、节肥;在中低产田,在保证关键生长期的用水后,也可保证600公斤亩产量;在“望天田”也可有400公斤的亩产量。目前,种植区域已经覆盖了国内长江上游、中下游稻区、华南稻区,并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示范推广,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

 

来源:咸宁日报

转自:mp.weixin.qq.com/s/O0TGW4kGLr8HqL0AKjYUpA

 

分享到:
【打印本页】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