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资源数据库
手机版
English

科技服务

基因资源造福后代,节水抗旱利国利民

您的位置: 首页 / 科技传播 / 科技服务 / 正文

长三角节水抗旱稻发展论坛暨蚌埠万亩现场观摩会顺利召开

作者:张安宁 夏辉 来源: 时间:2019-10-12 08:48:55 浏览次数: A- A+

 

  2019年10月9日-11日,“长三角节水抗旱稻发展论坛暨蚌埠万亩现场观摩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发展节水抗旱稻,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会议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主办,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承办,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徐伟林,上海市政府参事吴爱忠,安徽省政府参事杨剑波,安徽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程备久,中国水稻所副所长钱前,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站长熊成国,以及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忠卫,蚌埠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邹传明,蚌埠市农业农村委系统等专家、嘉宾、媒体以及来自安徽、江苏、河南、湖北、湖南、上海等省市的经销商和种植户代表1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10日上午,与会代表前往蚌埠市怀远县境内的古城镇、河溜镇和淮矿农场等地参观了采用旱地旱直播旱管技术在玉改稻的种植结构调整和在水田旱直播旱管技术改变水稻田传统种植方式的节水抗旱杂交稻“旱优73”万亩示范片,并进行现场测产。

  下午召开了“长三角节水抗旱稻发展论坛”。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徐伟林和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忠卫分别致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作了“节水抗旱稻及其在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和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的作用”的主题报告。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郭德凡和上海市农科院生态所周胜研究员分别作了“生物降解地膜及其在水稻栽培上的应用”和“节水抗旱稻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面源污染的作用研究”报告。测产专家组组长钱前宣布了测产结果,在旱田旱直播旱管的条件下,旱优73亩产达到了651公斤/亩。吴爱忠、杨剑波和程备久等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分析点评,充分肯定节水抗旱稻的发展潜力,普遍认同节水抗旱稻的发展思路,共同探讨了水稻传统种植方式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对节水抗旱稻的发展达成了以下共识:(1)要以节水抗旱稻为载体,调整低洼易涝沿江区域的种植结构,发展玉改稻,豆改稻等;(2)要在易旱但有一定灌溉条件的地区推广节水抗旱稻;(3)要形成节水抗旱稻关键时期的栽培技术标准,在更大范围的推广中发挥指导作用。相关专家、经销商和种植户就节水抗旱稻在长三角的发展情况作了进一步的沟通与分享,节水抗旱稻优良的抗旱性、稳定的产量表现、轻简化栽培模式和优良的米质得到与会经销商和种植大户的一致认可。

  11日上午,基因中心节水抗旱稻基础研究团队、育种团队与天谷公司推广团队共30余人围绕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座谈讨论。大家围绕如何更好地发展节水抗旱稻事业,畅谈了现场观摩会的所得所感,也从理论研究、育种栽培与市场推广等不同层面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大家普遍认为: “节水抗旱稻”从理念的提出到如今年度推广种植超过300万亩,是十年磨一剑取得的可喜成果。随着工作的推进,“发展节水抗旱稻,变革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已成为落在我们肩上的新的历史重担,需要大家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最后,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在总结中提出“我们必须要坚持发展节水抗旱稻的信念,要认清并把握好节水抗旱稻的发展方向,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理论知识和育种应用、品种价值提升的核心技术和对种业行业发展的三个层面实现引领。要以“我”为主在生产中推广节水抗旱稻、推进节水抗旱稻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从而引领即将到来的水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经过此次座谈,大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各自承担的责任,更坚定了对节水抗旱稻事业的信念。

分享到:
【打印本页】
×

用户登录